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
下载维普查重报告时,你肯定注意到那个诱人的选项:“排除参考文献后复制比”(或类似表述)。哇!是不是瞬间感觉抓住了救命稻草?只要勾上它,那些烦人的引用导致的重复就烟消云散了?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这个功能,远没有名字看起来那么“神通广大”,理解不当甚至可能误导你!这篇就给你彻底扒开“排除参考文献”的底裤,看看它到底能干啥、不能干啥。
“排除参考文献”的理想国:你以为的
很多同学对这个功能抱有近乎天真的幻想:
“勾选了,文中所有加了标注的引用内容(蓝色部分)就不算重复了!”
“总复制比会大幅下降,轻松达标!”
“这是系统给我的‘引用赦免令’!”
残酷的现实:它排除的仅仅是“参考文献列表”本身!
维普查重系统里的“排除参考文献”功能,其核心作用对象是你的论文末尾那个名为‘参考文献’、‘References’或‘Bibliography’的列表部分!
它排除什么? 排除系统识别出来的、位于你论文文末参考文献列表中的文字内容。
它不排除什么? 它不排除、也完全不影响你论文正文中出现的任何引用文字! 无论你是直接引用(加了引号)还是间接引用(转述后标注),只要这些文字出现在正文里,它们该被标红/黄/蓝,依然会被标,该计入总复制比,依然会计入!
举个栗子🌰:
假设你的论文:
正文部分:有一段直接引用了张三的话,加了引号并标注了 (张三, 2023, p. 10)
。
参考文献列表:最后有一项 张三. (2023). 论查重的奥秘. 《学术研究》, 20(1), 1-10.
查重过程:
系统检测: 它会检测你上传的整个文档,包括:
正文里张三的那段引文(假设和数据库原文一样,被标红或蓝)。
参考文献列表里关于张三的那条记录(假设和其他论文的参考文献记录一样,也会被标红/黄)。
计算“总文字复制比”: 同时包含正文引文重复 + 参考文献列表条目重复。
当你选择“排除参考文献”:
系统会尝试识别并剔除你文末的参考文献列表内容(即 张三. (2023)... 1-10.
这段文字)。
然后,基于剔除后的文本(即你的正文 + 摘要 + 致谢等,但不含参考文献列表),重新计算各项复制比指标(如“总文字复制比”、“去除引用复制比”)。
关键: 正文中张三的那段引文,纹丝不动! 它依然在检测范围内,依然会被标色,依然计入新的“总文字复制比”!
所以,“排除参考文献”后的报告告诉你:
“假设你的论文没有文末的参考文献列表,那么你的(正文等)重复率是多少?”
为什么这个功能存在?意义何在?
反映正文核心内容的原创性: 参考文献列表本身通常是对文献信息的罗列(作者、标题、期刊、年份等),这些信息高度格式化、标准化,不同论文引用同一篇文献时,其参考文献条目必然高度相似甚至相同。排除这部分重复,能更纯粹地反映你正文、摘要、引言、方法、结果、讨论、结论等核心部分的文字重复情况,避免参考文献列表的“无辜”重复推高整体比例。
更贴近“去除引用复制比”的意图: “去除引用复制比”关注的是正文中规范引用的部分被排除后的比例。而“排除参考文献”则更进一步,把文末列表这个纯“引用信息库”也排除了。两者结合看,能更全面地了解非引用、非列表部分的原创性。(注意:排除参考文献 ≠ 去除引用复制比!)
“排除参考文献”功能的重重陷阱与局限
最大的坑:它不排除正文引用! 这是导致期望落空的核心原因。指望它来消除正文引用的重复,纯属误会。维普论文检测
系统“识别”参考文献列表是关键前提! 系统如何知道哪部分是参考文献列表?
没有明确标题(比如就一堆条目,没写“参考文献”四个字)。
标题命名不规范(如写成“引用来源”、“Bibliography”拼写错误)。
位置不在最后(比如放在附录里或中间某章)。
依赖格式! 主要靠识别标题(如“参考文献”、“References”等字样)及其位置(通常位于文末)。如果你的参考文献列表:
那么,系统很可能无法正确识别它作为参考文献列表!结果是:你想排除的部分没被排除,这个功能形同虚设!排除后的比例毫无意义。
即使识别了,排除的也只是列表文字: 如前所述,排除的是列表条目本身,对正文中的重复引用毫无帮助。
学校最终看哪个比例?不一定看它! 学校在最终审核时,采用哪个复制比指标(总文字复制比?去除引用复制比?还是排除参考文献后的比例?)是由学校政策决定的! 很多学校只看总文字复制比或去除引用复制比,根本不关心“排除参考文献后”的比例!你自己看着这个比例低而高兴,可能只是一厢情愿。
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“排除参考文献”比例?
明确认知:它只排除文末列表! 摆正心态,知道它解决不了正文引用重复的问题。
确保你的参考文献列表格式规范!
在文末明确标注“参考文献”(或学校要求的其他标准标题,如“References”)。
使用标准、一致的著录格式(如GB/T 7714, APA, MLA)。
确保其位于论文正文的最后部分(在致谢、附录之前)。
将其视为一个“附加参考指标”:
结合“去除引用复制比”一起看: 如果“去除引用复制比”不高(比如8%),且“排除参考文献后复制比”也很低(比如7%),说明你正文核心部分的原创性确实不错,参考文献列表也规范。
如果“排除参考文献后复制比”显著低于“总文字复制比”: 说明你的参考文献列表本身存在较多重复(这是正常的),也侧面验证了系统正确识别了你的列表。
如果两者差异不大: 要么你的参考文献列表本身重复不多(可能引用文献少?),要么系统没正确识别你的列表(需检查格式!)。
最终决策依据永远是学校要求的核心指标! 通常是总文字复制比和/或去除引用复制比。务必搞清楚学校的具体要求!不要被“排除参考文献后”的漂亮数字迷惑。